中國商務部星期一(6月17日)宣布,即日起針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豬肉及豬副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路透社在報道中指出,這似乎是北京就歐盟對進口中國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并決定加征高額關稅后所采取的針鋒相對的報復行動,而主要受這一調查影響的國家包括西班牙、荷蘭、法國和丹麥。
中國商務部發布的公告稱,6月6日收到中國畜牧業協會代表中國國內豬肉及豬副產品產業正式提交的反傾銷調查申請,而商務部依據相關法規,“對申請人的資格、申請調查產品的有關情況、中國同類產品的有關情況、申請調查產品對國內產業的影響、申請調查國家(地區)的有關情況等進行了審查”。
中國商務部的公告稱,被調查的產品為生豬屠宰加工后的產品,包括鮮、冷、凍豬肉;鮮、冷、凍豬的食用雜碎;鮮、冷、凍、干、熏、鹽腌或鹽漬的,未煉制或用其他方法提取的不帶瘦肉的肥豬肉、豬脂肪;鮮、冷、凍、干、熏、鹽腌或鹽漬的,整個或切塊的豬的腸、膀胱及胃。
“本次調查確定的傾銷調查期為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產業損害調查期為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中國商務部的公告說。
路透社指出,自從歐盟委員會6月12日宣布將從7月4日起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加征最高達38.1%的反補貼關稅后,中國的官媒就充斥著中國政府即將對歐盟的作法采取報復行動的報道。而全球的食品公司也一直對中國可能施加的報復性關稅行動保持高度的關注。
民族主義傾銷嚴重的官媒環球時報上個月引述不具名消息人士的話最早報道說,中國企業計劃要求政府對歐盟部分豬肉相關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環球時報6月8日又報道說,也有企業要求當局對從歐盟進口的奶制品進行調查。
路透社指出,中國政府也通過官媒發表的評論以及產業人士的受訪,暗示過中方可能針對歐盟采取的報復措施。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上周四在被問及中國業界正在游說政府對歐盟乳制品展開反補貼調查,并對歐盟豬肉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時稱,國內產業有權提起調查申請以保護市場競爭秩序和自身合法權益,符合立案條件的申請將啟動立案程序,并依法公示發布。
路透社引述中國海關數據報道說,中國去年一共進口了價值60億美元的相關豬肉產品,包括豬內臟,而從歐盟的進口則達到其中半數以上。
在歐盟內部,西班牙對中國的豬肉相關產品出口最多,達到15億美元,是排名第二的荷蘭和排名第三的丹麥的出口量的將近三倍,后兩個國家的豬肉產品出口額分別為6.2億美元和5.5億美元。
路透社指出,由于中國的工業產能過剩令歐盟擔心中國包括電動車在內的廉價產品將橫掃歐洲,因此在與北京進行貿易戰時又增添了一個新的戰線。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2018年通過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打響了第一槍。
“商務部可以采用問卷、抽樣、聽證會、現場核查等方式向有關利害關系方了解情況,進行調查,”中國商務部公告說。
公告指出,在反傾銷調查尚未完成和作出結論前,歐盟的豬肉產品仍然可以不用加征關稅進入中國市場。
“本次調查自2024年6月17日開始,通常應在2025年6月17日前結束調查,特殊情況下可延長6個月,”公告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