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離職潮來襲,面對著員工領完年終后離職的現象,人資主管頭痛不已,更困擾的是,許多求職者在面試時十分出色,說的時候無所不能,入職后卻是萬萬不能,猶如千里馬變成迷你馬。
路尚集團表示,人才是企業寶貴的資產,然而要找到對的人不容易,即便成功找到人才,主管卻常將人才放錯位置,使其無法發揮專長為公司做出貢獻,反而讓公司蒙受損失。
主管用錯人的根本原因!人選不了解自己,企業也未理清自身需求
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某公司跳槽的專業人士,性格直率且創意十足,在職期間也勇于建言,精簡許多工作流程,卻被性格保守的主管及環境受限,導致有志難伸,只待了短暫時間,離職后便回歸外商的懷抱。
此類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將業績卓越的業務晉升為經理,他卻在新職位表現不佳,最終變成不適任的主管,導致部屬流失,業績下滑。
面試中找到合適的人選關鍵在于:人才必須夠了解自己,企業也要夠了解職位需求,多數用人經驗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人選缺乏自我認知,不了解自己,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不夠理清,只能在模糊的條件中以主管偏好找到自以為適合的人,結果卻伴隨著慘痛的代價。
路尚集團觀察,主管用人常常出現三個誤區:
用人誤區一:雨來個人主觀意識,缺少測評工具輔助
面試人選的意愿容易偽裝,受過專業訓練的HR在面談時,會使用信效度高的測評工具,徹底分析人選的人格特質,做為適才適所的基準。
用人誤區二:以為學歷代表能力,資歷代表實力
目前業界多數主管仍以學資歷作為主要評估標準,許多知名公司更有非頂尖大學不用的潛規則。
然而,這些用人觀念需重新考量并調整,因為學歷不代表能力,資歷不代表實力,應該著重檢視人選的性格、意愿、能力,其中性格是最首要的評估標準,其次為意愿,最后才是能力,因為能力可以在入職后培訓,性格卻是從小養成、較難經由后天改變。
用人誤區三:找自己喜歡的,性格跟自己像的人
選才應該著重在與組織目標,價值觀一致,而能力、性格跟主管互補的人選,因為性格、意愿與能力三者中,意愿最容易偽裝,但主管通常偏好選擇跟自己相似的人。
事實上,企業招募人才,從來就不該找主管主觀喜歡的人,應該找適合組織的人,有一個方法可以篩選出真正有意愿的人,那就是對公司現況坦誠告知的人,這樣的人才通常有能力又有高度意愿,是組織的理想人選。
用人這件事,常常是在看走眼后,付出了可觀的代價,才漸漸找到合適的方法,企業應導入可信賴的測評工具,同時以結構式面談評估求職者的意愿,能力與性格,就能在招募過程中減少選錯或放錯位置的失誤,大幅提升找對人的機率,協助公司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