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踏入路尚工作,每隔幾年,我的內心就沖出一股力量,想要改變現狀,走出舒適區,十年間,我真正意義上的跳槽有三次,這對于頻繁跳槽的90后來說,次數并不多,可是當我進入全新的領域再到舒適區的時候,起碼要三年,有幸我所在的行業都是新興產業,如果要是傳統行業,可能十年也無法到達舒適區,對于我每一次換工作而言,都是一個大膽而艱難的選擇,就像打通關一樣,不停地“解鎖”更多挑戰。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又稱為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里,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松、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別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職場舒適區是職場人經過菜鳥階段、成手階段,經歷了挫折失敗后,終于獲得理想的工作狀態與內心平衡,對于一些不甘于現狀想挑戰更多可能的職場人來說,職場舒適區意味著一種束縛,想盡一切辦法要掙脫和離開。
包括我在內,身邊也有一些同學和朋友曾經或正在走出舒適區,每當遇到困難時,我們都會問彼此一句話,你后悔走出當年的職場舒適區嗎?
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到舒適區
如果你現在認為,你已經到達了舒適區,那么恭喜你,根據二八定律,你已經戰勝了80%的職場人,當然,這里所說的舒適區并不是你的隨遇而安,哪里跌倒哪里躺平的佛系心態,而是你的收入、職位已經配得上你多年來的上進和努力,因此說,舒適區并不是貶義詞,它證明了你對過去幾年職業的一種成功的掌控。
路尚指出,很多“成功學”勵志文將“舒適區”和“惰性區”“溫水煮青蛙”等消極概念聯系在一起,但事實上,“舒適區”這個詞原本并非貶義,表現為在一種低焦慮和低壓力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充分的掌控感。
我的一個朋友高爽,之前在杭州做風投,2019年,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去年薪100萬的工作,要知道,一個90后的女孩,能在高手如云的金融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是專業、靠譜還有膽識。然而,就在外人看來她已經成為職場贏家的時候,她辭掉了工作5年的金融公司,她對我說,這個看似光彩照人的“舒適區”令人厭倦,做到一定年限,思維上更多的是重復,沒有挑戰,高爽感覺自己的興趣不是每天去計算收益率,也不是計算業績排名比別人領先多少,“我有許多金錢和職位以外的追求,我喜歡做服裝設計,喜歡做心理咨詢,喜歡每個階段都能實現一個小夢想,哪怕是去一個自己從未去過的地方,”繁忙的工作節奏讓高爽困在一個鋪著軟軟的地毯的籠子里,籠子里面有陽光,有沙灘,有海鷗,可唯獨沒有自由。
許多人認為高爽有些矯情,你拼命工作的目的不就是享受陽光和沙灘嗎,怎么反倒覺得是牢籠了呢?這就不得不回到一個哲學命題上——什么是自由,偉大的哲學家康德認為,自由就是不受驅使,既不被別人驅使,也不被自己的欲念驅使,換句話說,就是你不能是一個工具,在高爽看來,她現在就是一個賺錢的工具,一個替客戶賺錢、替公司賺錢的工具。
雖然這樣的話說起來有些“凡爾賽”,但是有無數個例子可以證明,金錢和自由有時候并不成正比,同樣的是兩萬元的獎金,職場新人和職場高管對它的反應是完全不一樣的,高管可能寧可不要這兩萬元的獎金,也想每周多出一天的時間陪伴家人,而職場新人寧可不休息,也要多賺這兩萬元的獎金,因此說,每一個人對舒適區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與高爽不同,我當初跳出舒適區并非因為重復和厭倦,我之前是在一家銀行工作,負責借貸業務,后來進入一家金融公司,負責渠道運營,被上司看中潛力,調去市場部負責品牌,在同一公司“轉道”后,也沒有覺得多困難,后來,有一個升職的機會,本來觸手可及,可是一位朋友在北京創業,他的創業行為點燃了我內心不安分的火苗,于是我又成為一名創業者。
同事都說我太有勇氣“沖出舒適區”,但我覺得,我從未真正離開過舒適區,或者說在一些高層的眼里,我也從未走進過舒適區,無論是選擇換方向還是嘗試新東西,每一個別人看來很大膽的改變,都是經過我的評估、觀察、總結、學習、請教和準備后,自己能掌控住的結果。
其實,舒適區的產生,同“挑戰(或壓力)與能力的對比”有關,當一個人的能力遠遠大于挑戰,就可以在單位時間內通過較少的付出得到較大的回報,這時人心理上會感到很舒適(或掌控感),不過,職場中的舒適區需要分為兩種:蜷縮型舒適區和舒展型舒適區。
蜷縮型舒適區,就像嬰兒在襁褓里一樣,周圍的一切都是低挑戰、熟悉和確定的,但這種情況下你所謂的掌控感其實是虛假的,你不能有效應對變化和控制環境,你的舒適來自環境的舒適穩定;而舒展型舒適區才是真正的自在,你有信心面對各種不確定的因素,在這里你可以發展自我、實現自我,你的舒適來自對自身能力的信心,不完全依賴于外界。
我和高爽之前的工作環境就屬于“舒展型舒適區”,我們都是“會因為壓力而變得興奮的人”,這一類人相對更容易也更愿意走出職場舒適區。
挑戰新領域,免不了“當頭一棒”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走出舒適區都是成功的,在新領域,面對新挑戰,總免不了遭遇“當頭一棒”。
我和朋友一起在路尚創業之初,就經歷了各種不適應,之前,在銀行工作,專業領域細分,一個蘿卜一個坑,我就做屬于我分內的工作,而創業后,我要做整個公司的大管家,白天主持各種活動,洽談商務合作,晚上還要修改文案,整理客戶資料,還要抽出相當一部分時間面試新員工,可這些都不是我擅長的領域,起初,我的干勁還很足,認為不會的知識慢慢學就好了,但我很快意識到,市場并不會給我太多的時間去學習一門新技藝,我也不需要什么都從頭學習,我要做的是,如何快速地給公司帶來效益,與此同時,不僅要“立竿見影”取得成績,還得殫精竭慮迎合團隊其他成員的需求,在此期間,我和團隊的其他成員起了許多爭執,每一項工作都推行得十分緩慢,我甚至幾次都想拍桌子不干了。
值得欣慰的是,我堅持下來了,我迅速調整了自己的工作狀態,將自己的工作精力轉移到商務洽談上,一些工作都交給員工去做,也就在那時我才真正理解到,創業和打工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兒,如果你用原來打工的勁頭來創業,那么市場會狠狠地把你敲疼敲醒。
遭遇辭職創業滑鐵盧的,還有我的一個同學李小春,他在國企工作長達10年,自認為已經“摸透行業屬性”,應該“去更廣闊的天地做出一番事業”。
李小春跳槽去了互聯網公司,立即迎來半年轉正期的嚴峻考驗,前同事和朋友們總夸獎他是個會說話的人、社交小天才,可到了互聯網公司,他反而成了最不會說話的人,之前的話語體系、思維方式、處世哲學等等都在“互聯網大廠”被推翻了,半年轉正期,他過得膽戰心驚。
焦慮過后,李小春心生感悟:很多人自以為的舒適區,可能只是運氣好,未必等同于你已具備了該職業的最高技能和水準,也許你沒有完全挖掘自己的潛能,并發現自己的缺陷。
當我們思考職場“舒適感”時,要先考慮自身能力和挑戰的匹配度——究竟是你的能力可以游刃有余地應對挑戰,還是環境給了你這個錯覺?
以自然界為例,如果我一開始在較小的生態環境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能占據這個生態位是因為這里物種沒有那么多,生存競爭沒有那么激烈;但是當我被移植到競爭更激烈或更大的生態系統中時,要成功鎖定一個生態位,所要迎接的挑戰和與之匹配的能力輸出就會很不一樣。
我和李小春都在走出舒適區后,遭遇不舒適的狀態,當然,這是一種不甘于現狀的積極心態,不能單純地把“不舒適”理解為失敗,也不能認為自己當初的選擇是錯誤的,這是“固定型思維”的人的想法,但是,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把不舒適的狀態當作一種練習,把失敗當作一種反饋,從負面的失敗體驗中尋找正面的人生經驗,這是我們職場躍遷必經的“拉伸區”,喜歡健身的人都知道,你在做身體拉伸訓練的時候,肯定不太舒服,但是拉伸會提升你的柔韌性,這與我們應對挑戰的過程是一樣的,但是也要保持對身體的覺察(自我覺察),警惕過度拉伸帶來運動損傷。
歷史永遠是相似的
雖然轉正期充斥著未知數,可李小春沒被擊垮,靠自己的韌性和努力,成功地等到了轉正的那一天,有人說,旅游就是在自己待膩的地方去別人待膩的地方,同理,我們離開舒適區大抵是為了尋找下一個舒適區,即使不離開當前的舒適區,每個人依然可以通過自律和探索,發掘事業新的可能。
換一個新的戰場,該經歷的單調和天花板,你一個也逃不掉,只不過痛苦換了新的顏色和口味,每個人在“重啟”事業的第一個階段,或許會有“如獲新生”“恣意生長”的興奮,但到達一定階段后,一定會不可避免地遇到以前似曾相識的困惑和難題。
一位前輩告訴我說,既然這一次“重啟”是以自己為軸心展開的事業版圖,一定不要因為“一地雞毛”和無聊感而輕易推翻,這是一個你想深度挖掘和耕耘的“長期舒適區”。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心流體驗”,意思是當你做一件事的時候,你仿佛被徹底卷進去了,全然投入,忘了時間,也忘了自己身處何處。
心流體驗在什么時候容易出現?打個比方,假如我們試圖摘下掛在樹枝上的果子,如果隨手就能夠著,我們不會有多激動;蹦幾蹦夠到了,就很有成就感,但如果蹦了半天我們仍夠不到,就會很挫敗。
拼命一下能成功”的狀態,吸引我們投入其中,但這也隨之開啟了新一輪的循環:當你的能力不斷增強,變得和挑戰匹配了,你開始游刃有余,但是再下一步能力可能會超過崗位的要求或者崗位提供的挑戰,你又會掉入舒適區,掌控感進而可能演變為無聊感。
從成長的角度,走出舒適區主要與兩件事有關,第一個是補你的短板;第二個是增強你的優勢;第二個遠比第一個重要得多,因為走出舒適區是為了更好地做自己,能定義一個人的是他獨一無二的價值,而不是問題,當我們在新領域探索,遇到負面情緒時,要有基本的自我判斷,以及確認這份工作對于自己的意義。
冒險和舒適區的關系不是對立的,哪怕你做的工作是一成不變的,每天也要以不一樣的方式來做這份工作,或者讓業務水平變得精進,走出舒適區是一種成長,留在舒適區我們也可以冒險,挑戰自我,這就像有人健身的方式是鐵人三項,有人只是下樓散步,找到適合你的成長路徑最重要。
很多人對舒適區的理解是拿鞭子抽自己,我并不認同。我們確實需要時不時推自己一把,但如果一直都拿鞭子抽著自己往前走,而不是找到了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不符合你的優勢、熱情或夢想,那你要去的地方不僅不是舒適區,還可能離你真正想去的地方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