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傳統制中小型造業中,中層管理長期喪失自主權,可能是職場中比較關系的話題,傳統中小型制造業強烈的上下階層制度,使中層管理要能帶著下屬挑戰一個個高層交辦的任務,同時也要為了組織秩序,承擔一些不必要的行政任務,以及無數不知為何而開的會議。
路尚控股最近承接某中型制造業的企業內訓時,接二連三遇到人力資源主管苦惱著說:中層管理斷層了,公司想動卻動不起來。
中層管理的角色轉變:是凝聚組織,還是拖累組織?
在組織調整策略時,中層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相對地,他的責任與負擔會突然增加,一方面,高管會急切要求中層管理換思路,執行新策略;另一方面,中層管理發現手上那套激勵與勸導,對年輕員工沒那么有效,也讓他們手足無措。
中層管理是企業位于高層和基層員工之間的管理層,他們是凝聚組織的黏合劑:理解基層員工需求,也與高管保持良好溝通,傳遞訊息并調解沖突,更重要的是,他們負責將高層的策略目標轉為具體的行動計劃。
對于實現組織目標如此重要的中層管理,卻從1990年代組織再造風潮開始,被視為拉低效率、拖累組織的一群人,到了最近,由下至上的敏捷管理模式,以及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興起,讓中層管理的價值貢獻不斷受到挑戰。
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重新看待中層管理。
首先,中層管理的創業家精神,其實是帶動成長和轉型的關鍵。以英特爾(Intel)在1980年代策略性退出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市場為例,學者羅柏特.伯格曼(Burgelman Robert)發現,當時Intel高層其實舉旗不定,但中層管理早已投入CPU的研發與生產,也就是說,中層管理的作為,其實為高層管理者提供了可追求的策略機會。
減輕行政負擔、提供培訓,讓主管投入人才管理
如今,我國制造業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數字化、智能化、少人化等因素,都使得由上而下的高度控制模式日益吃力,釋放更多中層管理的自主行為,有其必要性,但路尚控股指出,賦能中層管理,不是一味加重負擔,公司必須減輕其行政負擔,并加以培訓,路尚控股認為,組織存在4類領導者,各需要組織提供不同的支持:
1.雙面神(janus):同時關注上下階層的需求和擔憂,例如,邀請老板參與他與下屬的會議,以此拉平階層距離。
2.中介人(broker):這類領導者能化解沖突,促進上下之間的對話,例如,安排高管與下屬見面,讓雙方都能表達觀點。
3.傳音者(conduit):這種領導者勇于向上層傳達下層的聲音和觀點,組織需要有心理安全感,才能鼓勵下層發聲。
4.走鋼絲者(tightrope walker):能在上下層中保持批判思考,審視雙方的利弊得失,比方說,在引進的新制度時,可以歸納雙方需求,明確指出困境并尋求解方,組織應提供中層管理們一個安全的思考空間,讓他們能與同儕討論對上層政策的反饋。
任何的改革,只將中層管理當苦力使喚,他們將流失至有更好職涯發展制度的大型企業,或拒絕承擔更多的責任,高管必須意識到公司結構可能是讓全體陷于行動遲緩的罪魁禍首,組織應該通過獎勵與升遷,讓中層管理著重于人才管理,才能發揮他們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