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和疫情沖擊,中國經濟迎難而進,穩中向好,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3年經濟形勢作了科學研判,指出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較大壓力,2023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并在宏觀政策、擴大消費、產業發展、國企改革、民營經濟、對外開放、風險防范等方面進行了部署。
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如何更好把握中國經濟走勢?安永在今年兩會首日為您盤點,2023年中國經濟的十大看點與機遇。
看點1:2023年“穩”字仍是關鍵
2022年,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我國經濟運行總體穩中有進。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人民生活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202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增長3%,經濟總量達121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相較國際主要經濟體增速較快[1]。
2023年,“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是宏觀經濟工作的總基調。
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共促高質量發展:中國政府將適度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并用于更加有針對性的投資。2023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預計可達3.8萬億元人民幣,尤其是增加對于科技攻關、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2]。政府也將進一步完善稅費支持政策,通過減稅降費措施促進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和提升創新能力。貨幣政策方面,央行將加大貨幣政策實施力度,有力支持擴大消費、重點基礎設施建設。2023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98萬億元人民幣,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93萬億元人民幣[3]。
以內促外,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2023年,在擴大內需方面,著力點既要放在需求側,也要改善供給結構。中國將持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深入挖掘巨大消費市場潛力。同時,房地產調控將進一步松綁,促進投資措施將更加有力。平臺整頓將轉為鼓勵健康發展,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將明顯增大。在投資方面,政府會將資金更多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和基礎研發,從細分行業來看,新型電力系統、城際高鐵軌交等代表的“新基建”投資增速會更快[4]。在繼續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中國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進一步促進國內國際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為沿線國家和地區拓展出新機遇。
看點2:提振消費信心,全面創新提質,激發市場活力
2022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4萬億元,同比下降0.2%[5]??傮w來看,我國仍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依然明顯。步入2023年,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和線下消費場景加快拓展,消費市場逐步恢復。
消費是最終需求,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最終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安永認為,中國正著力從以下方面,加快恢復和擴大消費市場、實現提質擴容:
?數字化賦能推動線上線下(34.060,0.96,2.90%)消費有機融合,加快培育新型消費。消費者多層次、多樣性的消費需求空間進一步打開,呈現出日益多元、深入細分的消費訴求,激活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經過數字化改造,催生出多種新的消費形態。
?創新提質,升級消費產品和服務,打造品質國產品牌。我國居民消費向發展型、品質型消費優化升級。消費者也更趨理性和務實,品質產品和品質服務都將成為消費升級的重要載體。國家設定目標“到2025年培育和發展一大批質量過硬、優勢明顯的中國品牌”,推動供給側的高質量轉型。
?大力發展綠色消費,充分挖掘消費下沉。綠色消費理念推動綠色生活方式發展,分層次、多樣性綠色消費需求正在逐步形成。綠色低碳消費也將推動產業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
看點3:綠色金融縱深發展,減污降碳協同推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突出了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2022年,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綠色金融相關的政策及標準相繼出臺,并已初步形成多層次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以來平穩運行,碳交易市場機制不斷完善,同時也釋放出加快碳市場金融化建設的積極政策信號。
根據央行數據,2022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2.03萬億元,同比增長38.5%,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6]。截至2022三季度末,綠色債券存量規模1.26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位[7]。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需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又需要強化轉型金融,有序推動高碳行業和經濟活動的低碳轉型。做好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的有效銜接將是未來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質效的重點領域。隨著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基本建立,中國綠色金融已經進入碳中和的綠色金融矩陣發展階段,并呈現以下趨勢:
綠色信貸向碳信貸聚焦
綠色債券碳中和化
ESG與碳中和主題融合
氣候保險多樣化發展
看點4:持續發揮基建投資“托底”作用,注重政策及資金提質增效
1.2022年基礎設施發展亮點:
2022年,為有效解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國家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托底”作用,先后多次會議部署推動基建投資加碼發力,3.65萬億的新增政府專項債和超過萬億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及政策性信貸額度的投放共同推動了基建投資提速。2022年全國基建投資同比增長約9.4%,為經濟“穩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8]。
2.2023年基礎設施建設展望:
2022年底的中央經濟會議明確提出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加快實施重大項目,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在“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經濟目標及擴大內需的戰略部署下,安永認為基礎設施投資在2023年將持續在網絡型、產業升級、城市、農業農村、國家安全五大領域發力,促進互聯互通基礎設施、農村基礎設施,以及信息、科技、新能源等新型基礎設施項目高質量發展。同時,2023年將加大財政引導作用,提升市場主體功能,充分發揮專項債、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引導和撬動作用,通過謀劃收益較好、帶動作用強、能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的項目,實現財政資金的提質增效。
看點5:資本市場將持續回暖
2023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根據安永觀察和分析,2023年中國資本市場將呈現以下三大發展趨勢:
?全面注冊制激發資本市場活力:2023年2月17日全面注冊制施行,通過發行上市條件、審核注冊程序、發行承銷制度、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制度、監管執法和投資者保護五大方面的優化完善,全面激發資本市場新活力。預期2023年A股IPO企業數量增多,上市公司結構、投資者結構、估值體系也將發生積極變化。
?國內經濟穩步復蘇提振資本市場信心:2023年伊始,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實施,全社會復工復產,居民消費意愿穩步提升;穩經濟、促增長一攬子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深入落實,國內經濟復蘇預期不斷加固?;久嫦蛏蠋訃鴥荣Y本市場投資信心逐步提振,資本市場將持續回暖。
?科技創新、高端制造構筑資本市場主賽道: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2023年,科技創新、高端制造將是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賽道之一,科創板和創業板將成為A股IPO市場主力。
看點6:數字經濟將進一步快速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迅猛,截至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增長到45.5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9.8%[9]。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作用日益明顯。放眼2023年,數字經濟將迎來進一步發展,將在政策體系的完善、數據要素市場的發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協同成長、國企數字化轉型的落地、治理與安全體系的鞏固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
我們認為下述領域將成為2023年的發展焦點:
1.產業數字化進一步加快落地建設:隨著“十四五”規劃的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將進入落地攻堅階段,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將繼續推動農業、制造業、金融業等產業的轉型與改革,實現科技與實體經濟的融合。
2.數字產業化規模持續增長:在“數據二十條”政策引導下,大數據等數字產業將擁有更完善的治理體系、更良性的發展生態,實現數字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的迭代升級,并激發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
3.持續注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數據要素共享與流通的進程在不斷加速,政府與企業在數據治理、數據合規、數據資產管理和隱私保護方面將面臨更大挑戰,也將是重要的配套建設領域。
看點7: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面對全球政治、經濟、科技和氣候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企業家積極應對,高瞻遠矚的企業正紛紛提前布局,通過投資未來產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具體包括:
未來通信:前瞻布局擁有超大帶寬和超高空間分辯能力,兼容匹配多種形態的新型移動終端和連接空、天、地、海乃至外太空和星際的全空間應用場景的通訊技術。
未來能源:錨定雙碳目標,積極發展綠色低碳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重點技術方向包括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高效光伏發電材料、海上風電技術。由于儲能技術對保障電網穩定性和安全性至關重要,開發規?;?、經濟型的儲能解決方案是當前重點。
生命健康:聚焦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最前沿,打破人類認知的“盲區和無人區”,前瞻布局以生命科學突破為引領的新一代生命健康產業。
數字孿生:整合多技術、打造能夠推動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之間虛實交融、智能操控、感知交互的數字孿生產業。
看點8:鞏固深化國企改革成果,以更大力度打造現代新國企
在2022這一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之年,國資國企改革實現了三項成效:一是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二是在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上取得明顯成效;三是三項制度改革全面破冰破局,以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為核心的新型經營責任制基本建立。
在2023年,國有企業將鞏固深化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果,根據形勢變化,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為重點,謀劃推進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更大力度打造現代新國企;積極穩妥分層分類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促進國企民企協同發展,進一步發揮國有企業引領帶動作用;總結推廣“雙百企業”“科改示范企業”典型經驗,打造更多基層改革樣板和尖兵;加強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精準考核和剛性兌現;更大力度推動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落實落細;健全規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機制,推動中長期激勵擴面提質;進一步深化分類改革,更好發揮國有企業核心功能。
著眼加快實現產業體系升級發展,深入推進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也是2023年國資國企的重點工作,將實施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組織系列對接活動,帶動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協同發展,有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積極推廣應用節能降碳先進技術,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看點9:堅持推進高質量的對外開放政策,“外循環”質量與水平齊升
2022年,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地緣政治風險升級,但中國堅持推進高質量的對外開放政策,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也取得了良好態勢。
?對外直接投資繼續保持了平穩發展,部分地區和行業海外并購交易的活躍度也有所回升,綠色、數字等領域投資合作成為新增長點。
?中國基建繼續推進國際化發展,中企在東盟、中東歐和中東等地區實施的一大批標志性項目落地,不僅展現了中國企業在承包工程領域的技術及競爭優勢,也切實拉動了多國的經濟發展并惠及了當地民眾。
?中國外貿發展韌性凸顯,出口新動能快速成長——太陽能(6.970,-0.11,-1.55%)與鋰電池、電動汽車等綠色低碳產品出口增速均超過60%,中國出口國際市場份額為14.7%,連續14年居全球首位[10]。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中國近期與東盟、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加強政策溝通與協調,達成了一系列合作協議,這將擴大中國與這些“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在投資、經貿等領域的合作。當前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外部環境挑戰重重,但“外循環”與“內循環”的相互促進作用仍將長期有效,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仍將是大勢所趨。
看點10:自貿港建設加快推進,外向型經濟釋放強勁動能
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推進,2022年,海南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36.8%,增速較全國快29.1個百分點[11],近五年實際使用外資超之前30年之和[12]??梢钥吹?,海南自貿港經濟外向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穩步提升。
2023年是推進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的關鍵之年,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貿易格局快速調整,國際貿易強勢反彈。安永認為,全島封關后,海南外向型經濟將實現進一步跨越式發展,具體表現為:
第一,以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為特征的自貿港稅收優惠政策全面落地,“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的海關監管模式創新實施,加工貿易發展動能深度釋放,高關稅高增值料件進口加工、保稅維修與再制造、高價值消費品保稅加工等領域高附加值加工貿易將快速突破;
第二,《關于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等“準入又準營”政策的有效施行,為高能級服務貿易發展注入強勁活力,推動國際金融、國際電信、國際文化、國際教育等領域服務貿易快速發展。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