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民銀行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引領,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總量上堅持合理充裕,機制上注重市場引導,結構上強化精準滴灌,積極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長效機制,努力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
一、管好總量閘門,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人民銀行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不斷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管好貨幣信貸總閘門,加強跨周期設計,以現代化的貨幣管理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穩定增長。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二是穩中求進開展跨周期調節。按照黨中央關于“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靈活適度”的要求,人民銀行強化跨周期調節,創新和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前瞻性、有效性。
二、設計市場化機制,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人民銀行十分重視用好市場的力量,在政策設計中既注重發揮政府的政策引導作用,也注重引入激勵相容的市場化制度安排,運用價格手段、科技手段和“放管服”改革辦法,充分調動金融機構自主性、積極性,提高政策傳導效果,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一是發揮利率市場化的資源配置作用。完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深入推進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堅決打破貸款利率隱性下限,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二是創新推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箱。近年來,人民銀行圍繞支持普惠金融、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逐步構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在機制設計上,注重引入激勵相容機制,將央行激勵資金與金融機構的定向信貸支持直接、定量地掛鉤,發揮“四兩撥千斤”撬動作用;在操作上,創新采用金融機構先向企業發放符合要求的貸款,再向央行申領資金的“先貸后借”模式,進一步增強了政策直達性、精準性。
三是完善金融市場機制,豐富金融產品和工具。圍繞產業政策導向和實體企業需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發行、交易、清算結算等系列機制安排,加強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和統籌監管,在提升金融市場運行的安全與效率的同時,促其更好向實體經濟配置資源。建立多層次金融市場產品體系,綜合運用債券、票據等金融創新品種,通過市場化方式滿足各類主體融資需求。
三、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精準滴灌重點領域
人民銀行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經濟發展重點,找準市場主體痛點,創新完善金融政策、組織和產品體系,努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務。
一是堅持創新發展,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人民銀行先后出臺金融支持制造強國建設、加強和改進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等多項政策措施,專門創設科技創新再貸款,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開展知識產權質押、投貸聯動等服務,持續加大對高新制造、技術攻關等重點企業的金融支持。
二是堅持協調發展,服務區域和城鄉經濟布局。人民銀行立足國家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推動實體經濟低碳轉型。按照“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綠色金融發展政策思路,人民銀行創新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完善綠色債券、綠色信貸、轉型金融等產品、認定標準和支持政策,引導和推動金融部門加大對綠色低碳轉型、能源保供的金融支持。
四是堅持開放發展,服務更高層次雙向開放。人民銀行加強頂層設計,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引進來”、高水平“走出去”。支持高水平“走出去”,提升外貿便利化水平,穩步推進外匯收支便利化和人民幣結算便利化試點,更好服務外貿新業態發展。
五是堅持共享發展,增強普惠金融服務可得性。全面持續做好小微、民營企業金融服務,多次實施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實施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創設兩項直達小微實體工具,推出貸款“應延盡延”政策,接續推出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推動完善小微融資擔保體系,支持金融科技有序發展,構建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增加普惠貸款供給。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恢復緊要關口,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鞏固實體經濟恢復基礎,增強發展后勁。人民銀行將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引領,繼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貨幣政策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強化信貸政策引導作用,持續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積極回答“如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等一系列人民之問,為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以扎實的工作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