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一頭連著國民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是暢通和推動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引擎。為了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今年二季度以來,各家銀行利用渠道、平臺以及支付等優勢,積極參與到各地政府消費券的發放和使用工作中,給市民帶來了諸多福利。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推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的措施,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會議提出,要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指導作用,支持信貸有效需求回升,推動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
業內專家認為,一直以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相關政策措施持續推進,而降低個人消費信貸成本的提法則比較罕見,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釋放出從投資與消費兩端同時發力的政策信號。
聚焦日常生活場景開展消費讓利
自新冠發生以來,發放消費券成為了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拉動經濟恢復發展的有效措施。各家銀行積極承接消費券的發放工作,堅持“降費不降服務”,助力減輕實體經濟經營成本和金融消費者負擔。
“消費券是經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促消費手段,能夠發揮杠桿作用,撬動更大的消費支出,在確保消費者享受實惠的同時發揮了促消費、穩經濟的效果?!毙菆D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業內專家認為,雖然目前銀行的消費優惠活動在消費者和商戶兩端的覆蓋較為全面,但其運營手段和“玩法”的迭代往往相對滯后。
“作為消費券發放渠道,銀行可以在與政府聯動的基礎上加大運營創新,將消費券與銀行存量營銷費用相結合,借助消費券的流量熱度和杠桿作用實現營銷費用支出的效果最大化?!毖檠越ㄗh。
“金融+科技”雙驅動釋放消費“新活力”
值得關注的是,在各大消費活動的背后,離不開金融和科技力量的“雙驅動”作用。
“尤其是進入數字支付時代,銀行可以依托‘大云智移’技術,創新消費場景,對消費者進行精準畫像,針對不同消費習慣和消費特點推出有針對性的產品,從而加速消費升級提質?!?/p>
“金融科技不僅能夠通過柔性的金融開放平臺幫助銀行對接豐富的消費場景進行獲客,還可以幫助銀行基于各種行業數據做好數據風控?!苯K蘇寧銀行金融科技高級研究員孫揚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在汽車消費金融領域,銀行可以結合物聯網技術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風控探索,發展基于行為數據的消費貸款評分體系,積極探索基于位置、傳感器的反欺詐技術研究,提升消費金融風控水平。
加速布局消費金融市場推動零售轉型升級
近年來,商業銀行在消費金融領域不斷探索,消費金融業務逐步成為各行零售轉型的重要抓手。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隨著國家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政策的不斷完善,商業銀行爭相布局消費金融市場,區域性中小銀行成為“主力軍”。
據統計,在我國現有的30家消費金融公司中,共有26家獲銀行參股,其中有18家為區域性中小銀行。此外,目前還有不少中小銀行發出了消費金融牌照的申請。
薛洪言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稱,不同銀行布局消費金融的側重點不同,其中,中小銀行主要有三方面考慮。
“一方面,區域性銀行可借助消費金融牌照實現消費貸款業務的全國經營,拓寬業務空間;另一方面,銀行自營消費貸更偏好中高資質客群,可借助消費金融牌照向下拓展普惠客群,實現差異化覆蓋;此外,區域性銀行還可以通過布局消費金融引入外部優質資源,通過讓渡部分股權,在掌握控股權的前提下引入優質合作伙伴,通過股權紐帶強化利益關聯?!毖檠哉J為。
2021年2月,銀保監會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明確地方法人銀行不得跨注冊地轄區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這也是商業銀行明顯加快消費金融領域布局力度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兩年,隨著互聯網小貸展業受限和增速放緩,消費金融牌照的相對競爭力顯著增強?!毖檠员硎?。
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